虽然人类早在18世纪初就逐渐了解到钻石的构成和生成环境,但直到20世纪才诞生了第一颗合成钻石。
事实上那只是一颗很小的晶体,50年代后才制造出第一台能够持续模拟钻石生成环境设备。然而直到今天,要产生并维持70吨/平方厘米的压力和1300-2000度的高温环境数周乃至数月时间供钻石生长,仅能耗成本就高于天然开采。
1953-55年间,美国通用电气(GE)与瑞典阿列曼娜电器公司(ASEA)几乎同时制造出这一设备,并和成钻石。
第一颗达到宝石级别的钻石是通用电气于1970年合成。

这一突破性成就却给珠宝界带来了困扰,人们担忧这将扰乱传统的天然钻石珠宝市场。然而这一忧虑很快便被排除。
对于合成钻石,他们需要通过以下四个关卡才有混入传统珠宝界的机会:
1,是否可以大量生产珠宝级钻石
2,是否有足够高的品质与大小
3,价格是否足够低廉
4,是否容易被区分
目前的情况是:
1,合成钻石主要集中在工业用小钻石和钻石粉末。
2,虽然已经开发出可持续制造钻石的设备,但对合成钻石的品质、大小依然是不可控的,得到一颗大颗粒、高品质钻石的概率并不高于天然开采。
3,珠宝级合成钻石的成本是天然开采的两倍以上,实验室更多还是出于科研目的尝试合成大颗粒珠宝级钻石。

4,基于人工合成钻石的生长特点,实验室可以通过专用设备轻易区分天然与人造钻石,经GIA鉴定的每一颗钻石都会经过这个检测环节。人造钻石的鉴定证书为醒目的橘黄色。有经验的钻石鉴定师也可以通过在放大镜下观察其特殊的晶核、金属内含物、生长区"沙漏"或"停止标记"等特殊形态加以区分。

合成钻石流入市场的可能性
1,巨额投入
合成珠宝级钻石需要昂贵的投入和科技力量,只有极端实力雄厚的企业才可能涉足。
2,道德和信誉风险
将合成钻石推向珠宝市场所能产生的利润与这些公司形象、商业信誉相比丝毫不会产生吸引力。
3,鉴定环节
合成钻石可以轻易且准确的被顶尖鉴定机构(如GIA)发现,因此其通过正规渠道流入市场的可能性为0。
在珠宝级钻石中,合成钻石技术目前更多的被使用在钻石处理中---通过改变结构得到颜色更好的钻石。然而这一过程同样是不可控的,且处理痕迹很容易被专业人士发现,在鉴定证书中也会被注明。因此更多用于小颗粒钻石。